新闻中心
News
分类>>如何解决教练在教育体制内的尴尬地位?
如何解决教练在教育体制内的尴尬地位?在很多地方教育局与体育局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从事业编制到工资发放,从人事聘用到人事安排,都是行走在两条轨道上的行政机构,如果没有业务上的交叉两个系统甚至都像路人一样存在。正是因为教育和体育工作上有重叠和交叉,也导致了两个行政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或亲密无间,或剑拔弩张,互相之间的恩恩怨怨演绎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练员不再是竞技体校的专有名词,学校体育中也更多的出现教练员队伍。在“融合、共享”为主题词的时期,竞技体校的教练到基层学校带队,或学校大力开发引进属于自己的高水平教练,均已经纳上日程和行动,甚至逐渐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那么,如何让教练员死心踏地的服务于基层学校?如何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如何保护教练员的权益?则成为当下较为期待的话题。
目前,在学校体育中教练主要来源几个方面:一是由体育教师兼职;二是由学校外聘教练专职带队或带社团;三是体校教练的义务支援;四是体校与学校的合作关系,派遣教练到校。总体来讲,学校教练的引进与去留取决于学校的态度及意志,如果学校想开展好某项体育活动,一定会不遗余力的去争取、去开发、去扩张……鉴于现状,笔者认为教练在学校体育中存在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说是教练,却不是专职,还承担着体育老师的责任;说是学校的教练,但是没有编制;说不是学校教师,每天还在学校承担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任。所以,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理应调研基层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以下问题。毕竟教练水平高低决定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优劣,也决定着学校特色项目的竞争力、影响力。
一是给教练以正式的身份,即解决教练的编制及岗位,提升教练的归属感与主体责任意识。教练的工作性质是服务学校的校队及社团,承担着与教师同等的责任与使命,也为教育和学校履行着同样的义务,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讲,设置教练员岗位无可厚非。只有对全校的教职员工保持着同等的待遇,才能让每个岗位的教职员工从主观上愿意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一旦将教职员工分为三六九等,则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失败。
二是学校设置教练的固定工资及浮动绩效,通过稳定教练的待遇及收入,使教练心无杂念、安心带队。劳动报酬的公平与合理,体现出对特殊技术人才的尊重,也是对于教练职业的认可与肯定。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重视和肯定,专职教练在学校中的课不多,所接触到的学生也不多,工作时间多数情况下是在课后、周末和假期,很多时候容易被学校、教师和学生所忽视,工作性质容易导致心理上落差的出现。待遇上的稳定可以为教练提供相对的安全感,同时激励教练勤奋工作、努力付出,力争在竞赛中取得良好的战绩回报学校,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
三是学校为训练时间与训练场地提供保障奇异果体育官方网站,参与管理运动员学习与运动员出勤品德。校队的业余训练最忌讳的是运动员不能按时出勤,既影响训练进度,又容易败坏了团队的风气,因此作为校队的支持者与管理者,一定按照训练时间保障训练用的场地,一定按照训练时间保障运动员参加训练。教练做的学校的工作,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儿,而是正规和严肃的,因此学校管理者要从“全校一盘棋”的角度出发,不能轻易占用训练场地和训练时间,避免影响正常训练工作的进行。教练默默无闻的工作希望得到学校的支持,如果学校能够加派管理人员,对运动员的学习、训练、品德等方面进行管理,那么势必会让教练员腾出更多的精力去抓训练,对于学校“早出成绩、快出成绩、出好成绩”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基层学校由体育教师兼任校队或社团教练,并不说体育教不能兼任或不称职,而是体育教师自身有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时间都已经严重的制约着其精力。在“术业有专攻”的前提下,如果学校能设置专项教练,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来讲是锦上添花的好事儿,这样既解放了体育教师,又能为专业的教练提供得以施展的空间,可谓一举两得,在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来看,则是更好的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教练的岗位设置可以提升学校特色项目的竞争力,还能够有效解决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难题,对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教练角色的核心难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撑,激发教练的干劲儿,需要学校做到知人善用。因此,笔者希望从教育的最高行政部门发布一系列利好教育发展的政策红得,而在变革与改革并行的时代,让这些期待早日落地。
注意:在体育培训机构的审核和监管中,校外体育培训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在迎来政策红利的同时,持证上岗、规范监管也将进一步加强,教练资质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儿童青少年体适能教练培训班》是首个最具权威性的儿童青少年体适能国家级证书,是体育培训机构提升教练资质的最佳选择,也是最适合体育教练和体育老师自我提升的职业技能;课程由国内专注体能训练、运动心理、教育及卫生等多领域的权威专家,调查中国10万个家庭样本、历经数年研发,是专门针对2-6岁幼儿和6-15岁儿童青少年体适能教练设计的儿童青少年体适能训练与培训体系,该课程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培行业树立了标准,该专业培训成为培养儿童青少年体适能基层教练人才的新平台。证书编号备案登记、全国通用、长期有效、无需年检,可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官网查询。
2021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非学科类人员(体育类)应具备相关行业资质证书或专业能力证明。 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将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培训机构的星级评定工作,定期发布白名单、黑名单,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将迎来规范发展。
2021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明确提出,课外体育培训主体的执教人员至少持有一个证书。中小学校在完成教学计划后,应因地制宜将体育场地设施向儿童青少年开放,可组织学校体育社团或遴选符合条件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等为学生提供课外体育培训服务。
2022年1月,体育总局青少司编制完成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基本要求》行业标准,其中在执教人员资质中明确了:执教人员应持有国家颁发的有效资格证书上岗工作。
2022年3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公告》提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专业)能力证明。
报名提示:直接扫上方二维码,进入官方唯一授权报名系统,完成缴费报名。证书全国通用、终身有效。